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张冯近王道论 北宋 · 吕陶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六○九、《净德集》卷一八
圣人之所谓至公者,情无所徇而已。
故朝廷之事,君子有以一言而正之者,盖体于至公也。
体圣人之公,出君子之言,而朝廷之事得其正。
推此心加于天下,乃至治之道矣。
求之于古人,而见于张季、冯公矣;
质之以六经之义,而合于《洪范》之皇极矣。
夫《洪范》之皇极,盖统九畴之中而立为之法,以为人君大用中道,以范四海,不可过之,而不可不及也。
故其说曰:「无偏无党,王道荡荡」。
又曰:「无党无偏,王道平平」。
且天下之治,莫尚王道;
而王道之说,惟戒于党偏,则王道岂有他乎?
一本于至公而已也。
以至公为言,而适于正,则君子何慊于王道哉!
犯跸之罪,文帝欲诛之,释之请以赎论,为之言曰:「法者,天下公共;
廷尉,天下之平。
用法一倾,则民无所错」。
既而获从其请。
文帝引李齐之事,思得良将,冯唐为之言曰:「虽有颇、牧,亦不能用」。
以发上意。
而辨魏尚之非罪。
帝悟其说,复以尚守云中。
释之非私于犯跸也,盖能执法持平而不夺于人君之势也;
冯唐非私于魏尚也,盖惜有功见废,而明于任将之术也。
释之守法之心措诸天下,则狱讼有不平乎?
冯唐论将之心措诸天下,则赏罚有不当乎?
求之王道,诚近之矣,此太史公所以深嘉而屡叹也。
后之议者谓天子之吏犹不可失平,而天子之身安可以失,则释之之言未探本矣;
文帝能信亚夫之能军,何至不用颇、牧,则冯唐之论为有激矣。
岂有责备贤者之意哉?
然历观汉之名臣,言切于事,而会合经训如二者鲜矣。
《书》曰:「皇极之敷言」,「是训是行,以近天子之光」,其张、冯之谓欤!
上疏请养材 西汉 · 王嘉
 出处:全汉文 卷四十八
臣闻圣王之功,在于得人。
孔子曰:「材难,不其然与」!
故继世立诸侯,象贤也。
虽不能尽贤,天子为择臣,立命卿以辅之。
居是国也,累世尊重,然后士民之众附焉,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。
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。
往者致选贤材,贤材难得,拔擢可用者,或起于囚徒。
魏尚坐事系,文帝冯唐之言,遣使持节赦其罪,拜为云中太守,匈奴忌之。
武帝韩安国于徒中,拜为梁内史,骨肉以安。
张敞京兆尹,有罪当免,黠吏知而犯收杀之,其家自冤,使者覆狱,劾贼杀人,上逮捕不下,会免,亡命数十日,宣帝,拜为冀州刺史,卒获其用。
前世非私此三人,贪其材器有益于公家也。
孝文时,吏居官者或长子孙,以官为氏,仓氏、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。
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,然后上下相望,莫有苟且之意。
其后稍稍变易,公卿以下传相促急,又数改更政事,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,发扬阴私,吏或居官数月而退,送故迎新,交错道路。
中材苟容求全,下材怀危内顾,壹切营私者多,二千石益轻贱,吏民慢易之。
或持其微过,增加成罪,言于刺史司隶,或至上书章下;
众庶知其易危,小失意则有离畔之心。
山阳亡徒苏令等从横,吏士临难,莫肯伏节死义,以守相威权素夺也。
孝成皇帝悔之,下诏书,二千石不为纵,遣使者赐金,尉厚其意,诚以为国家有急,取办于二千石二千石尊重难危,乃能使下。
孝宣皇帝爱其良民吏,有章劾,事留中,会赦壹解。
故事,尚书希下章,为烦扰百姓,證验系治,或死狱中,章文必有「敢告之」字乃下。
唯陛下留神于择贤,记善忘过,容忍臣子,勿责以备。
二千石部刺史、三辅县令有材任职者,人情不能不有过差,宜可阔略,令尽力者有所劝。
此方今急务,国家之利也。
前苏令发,欲遣大夫使逐问状,时见大夫无可使者,召盩厔令尹逢拜为谏大夫遣之。
今诸大夫有材能者甚少,宜豫畜养可成就者,则士赴难不爱其死;
临事仓卒乃求,非所以明朝廷也(《汉书·王嘉传》)
许少卿出守邠州 宋 · 韩驹
长安北走彭原路,白苇黄茆列亭戍。
山形渐险溪水流(王本作浑),行人可肯回车去。
岂知中有古邠州,十里沙平水漫流。
雁飞蔽野葡萄晓,马放连云苜蓿秋。
次卿卧听朝鸡久,请试从来拨烦手。
未许相如喻蜀归,且看魏尚临边守。
杂花撩乱草鲜明,二月春风卷旆旌。
燕寝凝香无一事,乐哉饮酒莫论兵。
上疏自陈 东汉 · 冯衍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二十
臣伏念帝王大体,古今通论,常独慨然夫以高祖之略,而陈平之谋,毁之则疏,誉之则亲。
文帝之明,而魏尚之忠,绳之以法则为罪,施之以德则为功。
逮至晚世,董仲舒言道德,见妒于公孙弘李广奋节于匈奴,见排于卫青
此忠臣之常为流也。
臣衍自惟微贱之臣,上无无知之荐,下无冯唐之说,乏董生之才,寡李广之势,而欲免谗口,济怨嫌,岂不难哉!
臣衍之先祖,以忠贞之故,成私门之祸。
而臣衍复遭扰攘之时,值兵革之际,不敢回行苟容,以求时之利。
事君无倾邪之谋,将帅无虏掠之心。
卫尉阴兴,敬慎周密,内自修敕,外远嫌疑,故敢与交通。
知臣之贫,数欲本业之。
臣自惟无三益之才,不敢处三损之地,固让而不受之。
昔在更始,太原执货财之柄,居仓卒之间,据位食禄二十余年,而财产岁狭,居处日贫,家无布帛之积,出无舆马之饰。
于今遭清明之世,饬躬力行之秋,而怨仇丛,讥议横世,盖富贵易为善,贫贱难为工也。
疏远垄亩之臣,无望高阙之日。
惶恐自陈,以救罪过袁宏《后汉纪》八,又见《后汉·冯衍传》)
上疏庞参 东汉 · 樊准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二十七
臣闻鸷鸟累百,不如一鹗。
孝文皇帝冯唐之言,而赦魏尚之罪,使为边守匈奴不敢南向。
夫以一人之身,折方面之难者,选用得也。
臣伏见故左校令河南庞参勇谋不测,卓尔奇伟,高才武略,有魏尚之风。
前坐微法,输作经时。
今羌戎为患,大军西屯,臣以为如参之人,宜在行伍。
惟明诏采前世之举,观魏尚之功,免赦刑,以为军锋,必有成效,宣助国威(《后汉·庞参传》)
驳发荆杨兖豫卒赴日南 东汉 · 李固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
若荆、扬安稳无事,发其吏救之可也。
今荆、扬盗贼槃结不散,武陵南郡蛮夷未辑,长沙桂阳数被征发,如复扰动,必更生患。
其不可一也。
又兖、豫之人卒被征发,远赴万里,无有还期,恐十五万户,不得一士。
诏书迫促,必至叛亡。
其不可二也。
南州水土温暑,加有瘴气,恐死亡者十四五,必道路奔散不能禁。
其不可三也。
远涉万里,士卒疲劳,比至岭南,不复堪斗。
其不可四也。
军行三十里为程,而去日南九千余里,三百日乃到,计人禀五升,用米六十万斛,尚不计将吏驴马之食,但负甲自致,费便若此。
其不可五也。
设军到所在,死亡必众,既不足御敌,当复更发,此为刻割心腹,以补四支。
其不可六也。
九真、日南,相去千里,发其吏民,犹尚不堪,何况乃苦四州之卒,以赴万里之艰哉!
其不可七也。
中郎将尹就讨益州叛羌,益州谚曰:「虏来尚可,尹来杀我」。
后就征还,以兵付刺史张乔
因其将吏,旬月之间,破殄寇虏。
此发将无益之效,州郡可任之验也。
宜更选有勇略仁惠任将帅者,以为刺史太守,悉使其住交阯
今日南兵单无谷,守既不足,战又不能。
可一切徙其吏民,北依交阯,事静之后,乃命归本。
还募蛮夷,使自相攻,转输金帛,以为其资。
有能反间致头首者,许以封侯列土之赏。
并州刺史长沙祝良,性多勇决,又南阳张乔,前在益州,有破虏之功,皆可任用。
太宗就加魏尚云中守哀帝即拜龚舍为太太守
宜即拜等,便道之官袁宏《后汉纪》十八,《后汉·南蛮传》)
奏记梁商王龚 其一 东汉 · 李固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四十八
今旦闻下太尉王公敕令自实,未审其事深浅何如。
王公束脩厉节,敦乐艺文,不求苟得,不为苟行,但以坚贞之操,违俗失众,横为谗佞所构毁,众人闻知,莫不叹
三公尊重,承天象极,未有诣理诉冤之义。
纤微感概,辄引分决,是以旧典不有大罪,不至重问。
王公沈静内明,不可加以非理。
卒有它变,则朝廷获害贤之名,群臣无救护之节矣。
绛侯得罪,袁盎解其过,魏尚获戾,冯唐诉其冤,时君善之,列在书传。
将军内倚至尊,外典国柄,言重信著,指撝夫违,宜加表救,济王公之艰难。
语曰:「善人在患,饥不及餐」。
斯其时也(《后汉·王龚传》)
肉刑议 东汉 · 孔融
 出处:全后汉文 卷八十三
古者敦庞,善否不别,吏端刑清政简,一无过失。
百姓有罪,皆自取之。
末世陵迟,风化坏乱,政挠其俗,法害其教。
故曰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。
而欲绳之以古刑,投之以残弃,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。
斫朝涉之胫,天下谓为无道。
夫九牧之地,千八百君,若各刖一人,是天下常有千八百也。
求俗休和,弗可得也。
且被刑之人,虑不念生,志在思死,类多趋恶,莫复归正。
夙沙乱齐,九戾祸宋,赵高、英布,为世大患。
不能止人遂为非也。
适足绝人还为善耳。
虽忠如鬻拳,信如卞和,智如孙膑,冤如巷伯,才如史迁,达如子政,一离刀锯,没世不齿。
太甲之思庸,穆公之霸秦,南睢之骨立,卫武之《初筵》,陈汤之都赖,魏尚之守边,无所复施也。
汉开改恶之路,凡为此也。
故明德之君,远度深惟,弃短就长,不苟革其政者也(《后汉·孔融传》,又见《御览》六百四十九引《续汉书》,又袁宏《后汉纪》》三十,《晋书·刑法志》《艺文类聚》五十四,《通典》一百六十八。)
刘效忠再起备兵阳和 明 · 余继登
五言律诗 押东韵
不有唐冯在,谁论魏尚功。
君才堪秉钺,此去复临戎。
尘净龙城月,烟消狐塞风。
亦知燕颔相,未合老隆中。
读司马法 唐 · 皮日休
 出处: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九
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。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。
唐虞尚仁。天下之民从而帝之。
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。汉魏尚权。
驱赤子于利刃之下。争寸土于百战之内。
由士为诸侯。由诸侯为天子。
非兵不能威。非战不能服。
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。由是编之为术(谓太公六韬也)
术愈精而杀人愈多。法益切而害物益甚。
呜呼。其亦不仁矣。
蚩蚩之类不敢惜死者。上惧乎刑。
次贪乎赏。民之于君犹子也。
何异乎父欲杀其子。先绐以威。
后啖以利哉。孟子曰。
我善为陈。我善为战。
大罪也。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。
虽不得士。吾以为犹士也。
文帝道德仁义如何论 宋 · 文及翁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二○六、《论学绳尺》卷三
论曰:人主天资之厚者,天理之所由充也,天下万善,孰有出于人主天资之外者哉。
自其天资之厚也,则见于躬行,形于日用,寓于制事度宜之间,何莫非天理之流行,亦何莫非天资之发见。
一或反是,则天理油然而生之机,必将锢于天资之薄,尚安有道德深长之味、义理制裁之妙也哉!
夫仁也者,曰道、曰德、曰义之所由充者也。
世之人主惟患其天资之不本于仁且厚也,夫苟一本于仁且厚,则由是而之之谓道,足已无待于外之谓德,事合乎宜之谓义,孰谓不自夫天资之仁厚者基之。
三代而下,论人主之天资极其仁厚者莫若文帝也。
人见其道全德备而义亦尽焉,不知其天资仁厚盖有为之本者。
然则帝之仁,其道德与义之所由充与?
文帝道德仁义如何,东方朔举此而告武帝,愚请以仁而论文帝
「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」,元者何?
仁是也。
极天下万物之众无以加于乾,合天下万善之粹无以加于元,故圣人于《文言》曰「元者善之长」,又曰「君子体仁足以长人」。
乾惟有此仁以为之元,故变化之道、正中之德、利物之义皆由是而生。
君惟有仁以为之资,故曰道而道、曰德而德、曰义而义,皆由是而出。
《易》言和顺道德而理于义,独不言仁,非不言也,盖仁为四德之元、万善之长,天体物而不遗,犹仁体事而无不在,合《易·系》与《文言》而观之,则仁之为元可见矣。
文帝之所谓仁,固不敢以乾元之仁望之也,然甘受和、白受采,其天资仁厚可与入道,可与进德,可与由义,三代而下亦未易多见也。
自居代时,其仁已闻于天下,即位以后今年赐田租,明年除肉刑,开妖言之禁,去收孥之令。
至于春和议贷一诏,至今读之如祥风和气之袭人,油云膏雨之着物,何其仁且厚耶!
一露台之作,若未害也,帝则宁惜百金之费,毋宁使民之无庐以伤吾仁;
一服御之增,若未过也,帝则宁衣弋绨之衣,毋宁使民之无褐以病吾仁。
君子长者之风,慈祥恻怛之意,其天资之仁厚如此。
是以躬修玄嘿,仁之静也,而清净之道由是而得;
专务化民,仁之实也,而恭俭之德由是而著。
薄昭之诛非忍也,断以义者所以济吾仁之偏;
魏尚之罚非苛也,裁以义者所以辅吾仁之不及。
使之天资不本于仁厚,则道其所道,德其所德,焉知其不溺于黄老之虚无,发于义者又安保其不流于申、韩之惨刻也哉。
是则道而非仁不足以为道,德而非仁不足以为德,义而非仁不足以为义,散吾仁于道德与义之中,此一本之所以万殊,敛道德与义于吾仁之内,此万殊之所以一本,天理之发达岂不自天资之仁厚者充之耶。
班孟坚称其海内兴义,必赞之曰「呜呼仁哉」,而誇大其词、美之以道纯德厚如晁错者,反不若太史公「必世后仁」之论为知本也。
虽然,东方朔道德仁义之对,盖举文帝之家法为武帝告也。
武帝天资亦可谓高矣美矣,观其初年之策贤良,未尝不欲闻大道也,而未之有闻,未尝不欲承休德也,而未始云获,道德渊源之妙,终不若文帝之意味深远者,则以徒慕仁义之虚名,而不能充仁义于实践也。
土木之兴,神仙之好,其诚不可掩也如此。
东方朔谓道德为丽,仁义为准,是仅足以规之失,而未足以中帝之膏肓。
然则中帝之膏肓谁欤?
善乎汲黯之言曰:「内多欲而外施仁义,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」?
愚故曰:之戆,不如。
谨论。
论前日士大夫非误国者当选择任用疏建炎四年八月 宋 · 季陵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○二、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三六、《中兴两朝圣政》卷八、《宋史全文》卷一七、《宋史》卷三七七《季陵传》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四三、《南宋书》卷二五
臣闻宣王承板荡之后,任贤使能,周室中兴焉。
夫贤以德称,能以才称。
贤者必有才,故任之勿疑;
能者不必有德,顾所使何如耳。
自古以为才难,使人不当求备,记其功,忘其过,取所长,弃所短,安得乏才之叹乎。
前日士大夫名节不立,有愧于古,论事之人皆喜攻之。
瑕疵既彰,不复可用,纵加抆拭,攻者踵来。
虽君相制命,亦不能为之地矣。
臣试举其罪大且众者言之:自崇、观以来,党助巨奸交结非类,各由诡道以饕宠荣,坐此当责者,不知其几何人也。
至靖康末,二圣北狩,邦昌摄朝,不能死节,閒或从伪,坐此当责者不知几何人也。
至明受初,苗、刘专杀,几危宗社,拱手受制,不能讨贼,坐此当责者又不知几何人也。
以义责之,皆不容诛;
以情恕之,亦士大夫不幸耳。
蔡京、王黼当国日久,阉官弄权,豪强贩禄,欲仕进者,舍此无阶。
虽名家文士,甘从污蔑,特立独行,是为希有。
首恶者既已伏辜,其馀勿论可乎。
邦昌内奉太母,外迎陛下,一城生灵忍死须臾。
事有权宜,初无异议。
首恶者既已伏辜,其馀勿论可乎。
太母垂帘东宫监国回容,以防挟主之变。
隐忍以待勤王之师,各不统兵,难备仓卒。
首恶既已伏辜,其馀勿论可乎。
陛下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,虽皆赦而不诛,然弄笔墨者至今不容贷,文致其罪,当得恶名。
虽知其才,谁敢引荐?
当今多难之时,朝廷缓急无可使者,独不闻举魏尚于狱中,卒能却匈奴
张敞于亡命,卒能弭盗贼。
责功补过,前古有之。
臣愿陛下明诏宰执,于罪戾之中选择贤能,量付以事,勿因一眚,废其终身。
仍诏台谏为国爱人,许以自效,非误国者,勿复再言。
使人人皆得自新,誓死图报,同心协济,以成中兴之业。
天下幸甚!
交河行赠袁子变 明 · 杨慎
 出处:明诗纪事 戊签·卷一
袁侯出宰古交河铜章墨绶杂雕戈。
黄云高阙芳菲少,紫塞长城氛祲多。
桑榆荫入嫖姚幕,弦诵音谐敕勒歌。
公主琵琶玉连琐,将军騕袅金盘陀。
袁侯雕龙且韬豹,白羽指挥坐中翿。
阮瑀军书王粲鲁连飞箭刘琨
始信扶颠筹策良,赫赫威棱动北荒。
虎铃帐外关山月,燕寝香中鼓角霜。
君不见隆州虞允文,海䲡船破百万军。
又不见巴渝甘兴霸,江表虎臣雄吴下。
古来文武道本同,樽俎笑谈能拆冲。
六钧弓与一丁字,谰言悠悠非至公。
九重侧席思儒将,丙夜庚牌下天上。
莫嗟骐骥困盐车,会见汉庭徵魏尚
石鉴归田诏太康初 晋 · 晋武帝
 出处:全晋文卷六
云中守魏尚以斩首不实受刑,武牙将军田顺以诈增虏获自杀,诬罔败法,古今所疾。
鉴备大臣,吾所取信。
往者西事,公欺朝廷,以败为得,竟不推究。
中间黜免未久,寻复授用,冀能补过,而乃与下同诈。
所谓大臣,义得尔乎!
有司奏是也。
顾未忍耳。
今遣归田里,终身不得复用,勿削爵土也(《晋书·石鉴传》)
建康府到任谢表 宋 · 周紫芝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一三、《太仓稊米集》卷五三
分符水,既窃名藩;
易地秣陵,再尘督府
佩殊恩之寖厚,揣薄分以弥忧。
伏念臣受性颛蒙,谋身寡拙。
平生蹇嵼,嗟志意之先衰;
末路飘○,笑功名之晚缪。
惟倚朴忠而自信,不虞奇祸之当前。
一去明廷,两更外寄。
会憸人之误国,召外侮以侵疆。
师旅惊奔,寇攘横溃。
誓撄孤垒,抗蚁附之群凶;
偶与斯民,脱鲸吞之微命。
在愚臣何力之有,实圣主一怒而安。
退念罔功,当贻重虑。
宽容之宏大,录末效之纤微。
徙自庶邦,俾临都会。
伏遇容恢大施,普被群工。
怜臣虽直,而未闻汲黯在朝之称;
谓臣既老,而姑试魏尚临边之略。
付之重任,宥乃往愆。
眷渥益隆,懦衷增激。
承流宣化,总列郡之十州;
卧鼓灭烽,愧长城之万里。
敢不殚捐躯命,报塞乾坤。
斥堠于遐方,止虔刘于黎庶。
当年假守,虽无已试之功;
今日分忧,犹有扶危之愿。
秦安丰上宰相启 宋 · 周紫芝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五一八、《太仓稊米集》卷五五
假守边隅,无樽俎折冲之效;
宣风裔俗,皆庙堂怀远之谋。
既窃禄以逾年,徒感恩于末路。
未知报称,祗益惊危。
伏念某才术空疏,吏能浅短。
揣五技必穷之分,本百里治赋之资。
付以偏州,颇逾涯量;
责其善最,蔑有称闻。
怀负乘斯夺之忧,有小器易盈之惧。
至若幽蓟灭烽而民皆安寝,四郊无垒而国乃休兵,实远人徕文德之修,亦上天降和戎之福。
遂令蒙陋,少借便安。
享清淮之秋,获丰岁农桑之利。
妻孥饱煖,鼓角清閒。
上相致治之功,在守臣何力之有?
辑宁庶土,藻绘王猷
扫中原百战之尘,同归至治;
考自昔扶颠之相,谁可齐驱。
治国是之难回,忽颂声之交作。
顾维淮浦,先被商霖
投戈而务息肩,当光武罢兵之日;
坚壁而不生事,乏魏尚临边之能。
愿宽鞭策之威,少效之力。
庶谋裨补,上报生成。
暑候寖隆,鼎司燕肃
冀绥戬谷,均惠黎元。
盐州刺史李太直充本州防禦使 唐 · 钱珝
 出处: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二
敕。有土之寄。
带夫(一作虏)鄣者。不其难乎。
鞠旅所以谨提防。扬威所以遏淫荡。
试材既可。正秩无疑。
具官李太直。昔尔伯氏。
尝居五原。以埙篪相和之劳。
致边境无虞之乐。而天伦有戚。
戎律可归。乃自人情。
继临军政。勇则匪怒。
智必好谋。知金汤不在乎城池。
而耳目不专于旗鼓。勤于宣力。
别用壮心。去假守之旧名。
当诸侯之高位。更图善最。
无恃宠休。勿使汉家。
独称魏尚。可依前件。
山西行 明 · 杨爵
吾闻往岁旱魃灾,赫赫炎暑毒埏垓。
垄上禾苗尽枯槁,茫茫千里赤尘埃。
疾威均为下土虐,山西之民尤可哀。
闾里饿莩无所告,昊天又降酷烈来。
草茂秋高敌势张,戎马南侵混疆场。
可怜百万生灵命,尽在边人刀下亡。
太原城外数千里,血流漂杵遍封疆。
死者纵横如山积,守臣不敢奏朝堂
杀气腾空鬼神愁,尸填沟壑水不流。
旧时邑落数千室,而今且无二三留。
敌情变谲不可测,边将何不蚤为筹。
庙谋要得良平策,经略须用韩范俦。
朔方世为中国患,古来谁不事先忧。
君不见薄伐猃狁励士马,周王允是中兴者。
当时文武有尹公,举旗一麾清郊野。
又不见汉帝当年重细柳,亚夫军前无踯躅。
拊髀思贤一饭切,魏尚复作云中守
天生我皇圣且仁,区区周汉岂作论。
常虑一物或失所,岂知边衅渎苍旻。
我愿君王目视远烛沕穆,望见山西境上多白骨。
我愿君王耳聪听几万里,时闻山西哭声夜不止。
白楼诗卷赵总兵号也) 明 · 杨爵
将军之居近白楼将军之才冠帝州。
胸中自有兵百万,曾出将府舒国忧。
而今久作圜中客,可怜魏尚同幽囚。
一到囹圄八九月,手执周易诵不辍。
将军本是儒者流,于此可以观志节。
云鸟往时成八阵,韦编此地慕三绝。
每向忧中寻乐处,鲁史周文日讲说。
谈文论武拟虚舟,我识将军豪兴优。
身虽凝坐一室间,心在羲皇境上游。
嗟子真机久未开,狂惑速祸自天来。
还幸此日成良晤,彷佛乐趣散愁怀。
世上纷纷苦幽滞,困亨谁解昔人意。
几时各得归山林,毋忘尔我自相遇。
寄怀张酉山孝廉 明末清初 · 赵湛
五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:玉晖堂诗集卷三
汉江残雪里,对策向蓬莱。
便道邯山过,凭君乡信回。
桑乾魏尚迹,紫塞李陵台。
年少心多感,登高赋拟裁。